田林与凌云两县交界处的岑王老山脉主峰岑王老山,海拔.5米,是桂西北最高峰,也是广西第四高峰。岑王老山一般海拔-米,相对高度-米,最大相对高度米,整体呈山峰尖锐、岭脊狭窄、山高谷深的中山地貌。
凌云白毫茶的原产地就在凌云县的岑王老山脉上:
山中地质以三迭纪砂岩、页岩为主体构造,间有花岗岩、石灰岩;一般海拔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,-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和落叶混交林;表土多为红壤、黄红壤。凌云县年春季的气候
1月10个小雨天
2月7个小雨天,3个中雨天
3.1-3.15,12个小雨、阵雨天
3.16-3.31,6个小雨、阵雨天
4.1-4.15,3个中雨、大雨,7个小雨、阵雨
4.16-4.23,4个小雨天
凌云白毫原为乔木,中生,大叶种茶树,经过人工驯化,成了方便采摘的小乔木型;对比相似品种,其咖啡碱含量偏高,氨基酸含量较高,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适中:凌云白毫烘青绿茶含氨基酸3.36%,茶多酚35.6%,儿茶素总量.92mg/g,咖啡碱4.91%。
凌云县年的凌云白毫品种,大约在3月9日前后,进入一芽一叶期,春茶约在3月上中旬开始采收、制作。这次所对比的茶,是由部分主要生长于非石灰岩发育的红壤之上的凌云白毫品种,制作的不同嫩度的绿茶,对比了早期的雪芽和螺形茶后发现:
雪芽香高味浓,汤色偏绿但略暗,可能与少量鲜叶受热红变,以及雨天较多有关。螺形茶滋味不及雪芽浓厚,口感比雪芽柔软,汤色偏黄,有轻微闷黄带来的玉米香,盖香以清香为主。两款茶回甘强烈,韵味长,口感不算细腻,但有大叶种和低纬度、水热条件较好的茶区的地域风味。需要提及的一点是,之所以一直强调“部分”,是因为凌云县的茶区环境复杂、茶叶生产企业众多、茶叶加工工艺各有特点,它们的丰富性,远不是这次所对比的两款茶可以代表的。这次的记录和分析,是局部的真实,它必然是一种客观存在,也必然,不该成为对凌云绿茶的一种刻板印象。
图片:左雪芽,右螺形茶
对比之前在《口感丨茶汤有软硬》中所总结的部分规律来看,这次芽茶香高味浓,很可能和3月上半月及1、2月份,降水较多,土壤湿润,肥力充足有关;而口感偏硬,从品饮体验来看,则是和茶汤滋味物质浓度高有关;此外,螺形茶口感柔顺,很可能和炒制中做型时间较长及有轻微闷黄,使酯型儿茶素进一步水解,苦涩味物质含量降低有关。